来源:青岛新东方烹饪学校
发布时间:2015-06-10 09:55:12
浏览量:7156
厨艺更在丹青上
张大千是丹青巨匠,在当世与齐白石并称“南张北齐”。徐悲鸿对他更是推崇:“张大千,五百年来排名较好人。”20世纪50年代,张大千游历世界,获得巨大的声誉,被西方艺坛赞为“东方之笔”。少有人知的是,丹青圣手张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,而且是厨界高手。
张大千既爱吃,又懂吃,这两条是判断美食家的重要标准。什么叫“懂吃”?不仅要知晓道菜的做法渊源,还要深谙这道菜的食材特点,并知道去哪个菜市场能买到,还要能下厨做出来——算得上全科素质。
当然,作为个美食家,很好是能在理论上有所建树,这点张大千也名副其实。他曾说:“之大,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,所以各具风味。故此,菜系大致以三江流域形成三个流派:黄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,以鲁菜为主,风味取之于陆;珠江流域包括粤、闽等省,形成粤菜、闽菜,风味取之于海;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、重庆直到江南,形成了川菜、扬州菜、苏州菜,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。”
张大千的这个理论曾深刻影响过台湾美食家逯耀东,受此启发,逯耀东对的饮食体系也按地理来划分,不过他划分的是四大流派。
张大千走南闯北,张嘴吃遍天下。他游历世界得到了个做菜的心得——广征博采、自作主张。
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,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。张大千的母亲是个非常会做菜的人,父亲也很懂吃,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,为他后来成为美食家奠定了基础。
在绘画史上,我认为真正懂吃会做的画家只有两位,除了张大千,另位就是元代的倪瓒。倪瓒是“元四家”之,号云林,撰写过部饮食作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,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,其中较有名的道佳肴是烧鹅,做法独特,被称为“云林鹅”。
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还是颇有自信的,他曾说:“以艺事而论,我善烹调,更在画艺之上。”
张大千对美食的喜爱自然也传递到绘画创作中,他画过很多蘑菇、萝卜、竹笋、水果、白菜等,这无疑与他对食材的喜好有关。在幅画着萝卜、白菜的作品里,张大千题过首石涛的七绝:“冷淡生涯本业儒,家贫休厌食无鱼。菜根切莫多油煮,留点清灯教子书。”
身在黄沙不忘美食
张大千是四川人,偏爱麻辣和醇香。作为名真正的美食家,张大千对食料的要求非常苛刻,即便在餐馆用餐也是如此。张大千从来不吃过夜的蔬菜,他把食材的鲜和活看得非常重。
张大千不仅善谈,而且善做,常亲自上灶。他的家里到吃饭时间,往往高朋满座,较多的时候要摆三大桌。
在张家的餐桌上出现较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。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,叫小笼蒸牛肉。这道菜香浓味鲜,而且麻辣可口,里面要放大量豆瓣、花椒,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,以增其香辣。
张大千云游海内外,百味杂融。他喜欢的菜不仅仅是川菜,还有粤菜、鲁菜、苏州菜等等。1941年3月他携带家小来到敦煌,待就是两年7个月,其间描绘壁画约270幅。
张大千在敦煌还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。他在敦煌有个食单,写着这样几道菜:白煮大块羊肉、蜜汁火腿、榆钱炒蛋、嫩苜蓿炒鸡片、鲜蘑菇炖羊杂、鲍鱼炖鸡、沙丁鱼、鸡丝枣泥山药子。在敦煌这种贫瘠的地方他能做出这些美食,让人难以想象。
这些菜中的些食材,比如鲍鱼、沙丁鱼,是他带过去的罐头。而另外些新鲜的食材比如蘑菇、苜蓿、榆钱和山药,则取自当地。敦煌位于沙漠之中,在沙漠里面他竟然能找到鲜蘑菇,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。
关于找蘑菇还有这样个故事:张大千住处附近有片杨树,每年7月这些杨树下都会长出蘑菇。张大千在离开敦煌前特意画了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“秘密地图”,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。他在地图上详细标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线和时间,还标明了哪处的野蘑菇长得很好、口味较。这让常书鸿非常感动,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张大千还能够把羊杂和鲜蘑菇起炖,这可以说是独具匠心。苜蓿在敦煌当地是早春之蔬,如同南方的荠菜,也如四川的豌豆苗,而且它的鲜香不亚于豌豆苗。这让张大千睹物思乡,于是仿照四川的豌豆苗炒鸡丝,创造了道苜蓿炒鸡片。
四海为家求“真”味
在台北张大千住宅的庭院里面,有个专门用于烧烤的亭子,取名“烤亭”,品尝蒙古烤肉——只有真正的食家才会拿出这份精力来做这件事。烤,古代叫“炙”,在烹饪手法里面是较原始、较直接的。人类从钻木取火的时代就开始用“烤”来加工食物,所以“烤”较能让食材接近其本味。这也体现了张大千性情中的“真”,张大千本身就是个很真的人,他做事也处处要求个“真”字。例如做菜不放味精,而且定要鲜、要活,这正是他的本味求真。
来源:《民国吃家》 作者:二毛